欢迎来到 - 教师无忧网 -- http://www.jiaoshi51.com

您当前位置: 教师无忧网学习辅导评课稿地理评课稿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正文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

[05-11 16:45:45]   来源:http://www.jiaoshi51.com  地理评课稿   阅读:65837

概要:→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1、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广西、云南、贵州一带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

2017届高中地理复习必修I知识提纲,http://www.jiaoshi51.com
    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
    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
    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
    1、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广西、云南、贵州一带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
    CaCO3+CO2+H2O====Ca(HCO3)2
    Ca(HCO3)2====CaCO3↓+CO2↑+H2O
    影响其形成的因素:
    (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
    (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
    (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喀斯特地貌形态
    地面喀斯特地貌: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 水 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针乳、石笋、石柱]; 地 下 河
    4、桂林山水成因分析
    ①气候条件 ②岩石条件 ③生物条件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3 自然资源利用的历史进程-以煤炭为例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
    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第二节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水为例
    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fa性、潜在性
    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着增加。降水系统受阻或地形抬升;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标签:地理评课稿地理评课稿范文,怎样评课评课稿 - 地理评课稿